乾凍與濕凍

乾凍與濕凍

冬季香港不時受寒潮南下影響,俗稱「翻風」。當內陸的高壓中心在香港以北時,香港吹北風,氣溫下降,稱為北風潮(northerly surge);當高壓中心移至上海附近(即香港東北時),香港吹東風,風勢頗大,稱為東風潮(easterly surge)。 北風潮影響香港的時候,假如天晴乾燥,即所謂「乾凍」,人感覺比較舒適,甚至外出進行戶外活動。但假如天陰有雨,即所謂「濕凍」,人感覺更加寒冷,寧願留在室內。究竟是甚麼因素決定北風潮時的天氣? 影響華南的冷空氣有不同的厚度。冷空氣厚的時候,北風比較厚,地面和高空均吹北風;冷空氣薄的時候,北風比較薄,雖然地面吹北風,但高空卻吹南風。由於南風來自海洋,比北風溫暖及潮濕,當兩者相遇時,便會形成對流產生雲和雨。 在盛冬(十一月及十二月),冷空氣一般比較厚,因此地面及高空風向一致,北風潮多數帶來晴朗天氣。在冬末(一月及二月),華南沿岸上空開始受海洋性氣流影響,轉吹南風,此時南下的冷空氣亦比較薄,於是出現地面吹北風、高空吹南風的情況,帶來陰雨天氣的次數增多。 寒潮南下時,我們只要留意高空的風向,便可預測是乾凍還是濕凍。不過無論冷空氣是厚是薄,一樣可以為香港帶來寒冷甚至嚴寒天氣。 延伸閱讀:傳統的「乾冬濕年」有多準?
為甚麼新界較市區為冷?

為甚麼新界較市區為冷?

天文台經常在天氣報告中預測「晚間新界氣溫低兩三度」,是甚麼原因? 香港地形複雜,除了維港兩岸地區,還有山脈、平原、盆地,因此氣溫分佈不平均。我們不能單靠天文台的氣溫去評估自己所處地區的情況,不然就會「著錯衫」,埋怨天文台的預測不準確。 市區高樓林立,大部分為混凝土結構,日間吸收太陽熱量,晚間釋放出來;加上車輛廢氣等溫室氣體積聚,減慢降溫;北面亦有大帽山、獅子山等阻擋,因此晚上市區氣溫一般較高。 雖然近年新界已發展不少,但沒有山脈作為屏障,加上植被的因素(市區多為混凝土,新界多為樹木及草地),散熱較快,晚上氣溫一般較低。而雲、風和水汽對減慢降溫有重要作用。雲就像鍋的蓋子,阻擋熱量向高空散失;風將地面低層的空氣混合,令降溫的速度減慢。水汽儲存熱量,令氣溫較穩定。 踏入冬季,西伯利亞的冷空氣變得更加強盛,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南下,稱為寒潮爆發。當冷空氣到達香港後,氣溫開始下降。由於冷空氣需要時間滲透,一般而言第二個晚上氣溫才會到達最低。假如冷空氣有足夠厚度,天氣會轉為晴朗乾燥。但假如冷空氣較薄,高空吹偏南風,天氣會轉為密雲甚至有雨。 在晴朗乾燥及風力微弱的晚上,新界部分地區例如打鼓嶺、流浮山、石崗、沙田及北潭涌等氣溫會迅速下降,可能比市區低5-10度,這個現象稱為輻射冷卻現象。由於氣溫下降,相對濕度上升,與鄰近地區出現不協調,並非儀器出現故障。當相對濕度上升至接近100%時,空氣中的水汽開始飽和,結成露或霜,氣溫亦降至最低。 圖:2021年1月13日香港各區最低氣溫。留意新界北部氣溫普遍比市區低,打鼓嶺及北潭涌氣溫更跌至0度以下,與市區相差10度。(來源:香港天文台) 一般情況下,輻射冷卻現象在日出前最顯著,日出後便會出現相反現象,稱為輻射增溫,氣溫急升出現「V型反彈」,比市區還要高。這些地區的日夜溫差變化很大,早出晚歸的市民可能要多穿衣服,有時不為市區市民所理解。 不是每次寒潮襲港都會出現輻射冷卻現象。假如天空密雲,或者風很大,或者空氣潮濕,這些條件都不利輻射冷卻現象的發生,新界地區氣溫與市區的差別就比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