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濕度與露點

相對濕度是表示空氣潮濕程度的常用指標。那麼氣溫10度,相對濕度20%跟氣溫30度,相對濕度20%有甚麼不同?  相對濕度(relative humidity)是一個比值,表示現時空氣中水汽含量與空氣飽和時水汽含量之比。由於氣溫較高時可容納較多水汽,假如空氣中水汽含量不變,氣溫上升/下降會令相對濕度下降/上升,這亦解釋為何下午的相對濕度較低。由於相對濕度受氣溫變化影響,氣象學上我們使用露點(dew point)表示濕度。露點是假設壓力不變,把空氣冷卻至飽和(相對濕度100%)時的溫度。我們可計算上述情況的露點(氣壓可輸入1013millibars):(a)氣溫10度,相對濕度20%,露點為-12.0度(b)氣溫30度,相對濕度20%,露點為4.6度露點越低,表示空氣中水汽含量越少(想想原因?)。雖然(a)及(b)情況之相對濕度相同,但前者空氣中之水汽含量比後者為低。只要空氣中水汽含量不變,露點不受氣溫、氣壓變化影響。顧名思義,露點與露(或霜)的出現有關。當地面氣溫降至露點,空氣中水汽凝結成水滴成為露。如露點低於冰點,水汽凝結成冰成為霜。冬天寒潮南下時,露點在冷暖空氣交界面附近常出現明顯差異,可以用來介定冷鋒的位置。

冬至

12月22日是冬至的日子。中國人很重視冬至,有「冬大過年」的說法。但除了與家人吃飯外,冬至還有甚麼意義?  冬至是廿四節氣其中一個。地球環繞太陽公轉,太陽相對於地球的位置每日不同,這個假想的軌道稱為「黃道」。廿四節氣就是太陽在黃道上24個不同位置(每個位置相差15度)。 廿四節氣出現的日子相當穩定,常在某日期前後三天內。 天文學上,冬至是太陽直射地球南回歸線的日子,也是北半球日照時間最短的一天。冬至過後,太陽直射的位置開始向北移,北半球日照時間也開始增加。 冬至不是最冷的一天,因為地面熱量仍在釋放。俗語有云「冷在三九」,意思是冬至後第三個九天(即廿七天)才是最冷。 冬至過後就是小寒(1月5日)及大寒(1月20日),然後就立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