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熱天氣與警告

近日天氣酷熱,大暑當日更有市民因中暑而死亡,但天文台並無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究竟是誰的責任?天文台的天氣報告術語中,酷熱是指氣溫達33度或以上。為提醒市民酷熱天氣對健康的危險,天文台於2000年設立酷熱天氣警告,但並無公佈發出警告的指標,而過去當天文台氣溫超過33度時天文台便發出警告,因此對警告有認識的市民便將33度作為「約定俗成」的指標。可是踏入2007年,這個約定俗成的指標似乎不再適用。即使天文台氣溫超過33度(例如在6月4、20、22-24、26日及7月7-9、22日),天文台也沒有發出警告。除氣溫外,酷熱天氣下的相對濕度及風力對人也有影響,相對濕度較低或風力較大時,汗水較易蒸發,體溫調節較易,對健康的危險性較低。美國是酷熱天氣影響的地區,國家氣象局利用氣溫及相對濕度制定酷熱指數(heat index),反映人在某氣溫及相對濕度條件下感受到的溫度,當指數超過40度時便可能對健康造成危險。天文台近年亦致力研究類似的指數,並在國際氣象刊物中公開研究結果。根據研究報告,天文台利用氣溫、相對濕度及風速制定淨有效溫度(net effective temperature),當溫度達29度以上便考慮發出酷熱天氣警告。大暑當日有市民因中暑而死亡,天文台表示當日天氣條件未達到發出警告的指標,因此未有發出警告(當日天文台最高氣溫只有32.8度)。至於指標是33度,還是如研究報告中所述,或另有其他指標,天文台以「相當複雜」為理由沒有公佈。但假如天氣條件未達指標仍然有市民中暑死亡,這個指標的有效性就值得商榷。香港夏季天氣炎熱,市民戶外工作或活動時需留意體溫及體力消耗,避免長時間曝曬及適當補充水份,這是任何時候都要注意的。如果只依賴天文台發出酷熱天氣警告來做預防措施,便失去了主動性,後果更可能是賠上性命。

「怪風」難防?

昨日傍晚冷鋒過境,與雷暴相關的陣風令添馬艦環球嘉年華發生招牌塌下意外,三名正在玩過山車的遊人受傷。事後主辦單位表示無法預知天氣變化,部分報章更以頭條報道是次「怪風事件」。冷鋒是冷暖氣團的交界面,由於冷空氣勢力較強,冷鋒經過的地方暖空氣被抬升形成雷暴。雷暴是劇烈的天氣現象,除帶來閃電及大雨外,雷雨雲內的空氣常以急速下沉至地面產生猛烈陣風。2005年5月9日強烈雷暴引致葵涌貨櫃碼頭出現每小時135公里的陣風,貨櫃被吹倒,一人死亡兩人受傷。事後天文台開始在雷暴警告中加入陣風警告。昨晚天文台於8時正發出雷暴警告,並表示陣風可高達每小時90公里(新聞稿),其後於8時25分把陣風上限修訂至每小時100公里,並指出沙螺灣已錄得每小時100公里的陣風(新聞稿),可惜主辦單位未有理會並採取預防措施,例如將機動遊戲暫停。當天文台發出雷暴警告時,市民應停止所有戶外活動(雷暴警告注意事項)。但假如市民身在戶外無法取得最新天氣資訊時,便要懂得「看天行事」。由於雷雨雲內空氣由較冷的高空下沉至地面,因此雷暴到達前常出現陣陣涼風,風力逐漸增強,此時便應有心理準備。部分報章把昨晚的陣風以「怪風」來形容。其實雷暴伴隨陣風的現象非常普遍,而香港每年出現雷暴的日數達35天(統計資料),因此把陣風形容為怪風顯示香港人(包括傳媒)的天氣常識嚴重不足。其實天文台早於昨日上午預測雷暴將於晚上8時抵港: 下午天文台雷達更出現多個雷暴區,並慢慢移近香港: 因此主辦單位聲稱未能預知天氣變化實在說不通。至於如何閱讀及理解以上的報告及圖像,下次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