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JO 作為熱帶氣旋形成的參考指標

十月份西太平洋及南海熱帶氣旋活動非常活躍,至今已有6個熱帶氣旋被命名,比正常的3至4個為高。

眾所周知,熱帶氣旋的能量來自海洋,海水溫度高有利熱帶氣旋形成,但這並非充份條件。熱帶氣旋的形成還需要地面空氣輻合匯聚,不穩定且風勢微弱的大氣提供空氣上升條件,以及高空的輻散提供空氣流出通道。

赤道東太平的厄爾尼諾及拉尼娜現象,令海水溫度及赤道東風出現周期性轉變,也會影響熱帶氣旋形成的數目及位置。

不過一個較少人留意的大氣震盪現象,Madden-Julian Oscillation (馬登-朱利安振盪,又稱季內震盪,MJO), 對熱帶氣旋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MJO 是熱帶赤道地區的一種 30-60天周期大氣變化,經過的地區會產生對流活動,雲量及雨量增加,並有利熱帶氣旋的形成。

1

MJO 以非洲作為開始,由西向東移動,橫過印度洋進入南海,再進入西太平洋。

MJO 指數計算根據 Wheeler and Hendon (2004) 的文獻,參考大氣低層及高層(850及200百帕)緯向風(東西分量的風)變化,以及大氣長波輻射數據。大氣長波輻射是指由地球反射回太空的輻射,當雲量增加,大氣長波輻射便會減少。

2

我們可以從澳洲氣象局網頁監察 MJO 指數的變化。十月份 MJO 進入第5區並持續,因此有利熱帶氣旋在南海及菲律賓近海形成。隨著十月下旬 MJO 進入第6區,熱帶氣旋形成位置逐漸東移,最新形成的熱帶氣旋天鵝便是一例。

現時 MJO 預測仍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延伸閱讀:
An All-Season Real-Time Multivariate MJO Index: Development of an Index for Monitoring and Prediction , Matthew C. Wheeler; Harry H. Hendon, Mon. Wea. Rev. (2004) 132 (8): 1917–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