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熱帶氣旋被命名的七月

沒有熱帶氣旋被命名的七月

七月是西太平洋熱帶氣旋活動開始頻繁的月份,根據日本氣象廳的資料,平均有3.6個熱帶氣旋達到熱帶風暴強度而被命名。但過剛去的七月,這個數目是0,創下1951年以來的新紀錄。 月份數目 10.3 20.1 30.3 40.6 51.1 61.7 73.6 85.8 94.9 103.6 112.3 121.2 總數25.6 表:1981至2010年西太平洋及南中國海每月熱帶氣旋(熱帶風暴或以上)平均數目(資料來源:日本氣象廳) 而在內地及台灣,熱帶氣旋被命名後不論強度均會稱為颱風,因此又有「今年七月沒有颱風」的報道。 事實上2020年頭七個月西太平洋及南中國海達到熱帶風暴強度的熱帶氣旋數目是近十年最低的: 圖:2010至2020年(截止8月1日)熱帶氣旋(熱帶風暴或以上)按月累積數目(資料來源:日本氣象廳) 七至十月是最多熱帶氣旋形成的月份,且看未來三個月發展如何。 延伸閱讀:熱帶氣旋如何被命名?
甚麼是「黑球」?

甚麼是「黑球」?

受季風低壓影響,天文台昨日發出「黑球」。 「黑球」的全名是強烈季候風信號。在香港懸掛信號的年代,強烈季候風信號的標誌是一個球,晚間的燈號是「白綠白」,於是便有「黑球」之稱。「黑球」一般用來警告冬季季候風(通常為北風或東風)或夏季季候風(通常為西南風)為香港帶來強風或以上的風力,有時亦會用來警告非熱帶氣旋帶來的強風(例如季風低壓)。 圖:澳門大炮台懸掛「黑球」的情景(來源:Wikipedia) 而市民較為熟悉的三號風球,是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之一,標誌是「⊥」,晚間的燈號是「綠白綠」,用來警告熱帶氣旋為香港帶來普遍強風。如果強風只局限於離岸或高地,則可用一號風球表示。 因此「黑球」的風力等同三號風球。由於海面風浪頗大,市民不應進行水上活動。不過每年都有市民漠視「黑球」的威力進行水上活動,結果發生意外甚至造成傷亡。 在熱帶海洋上,由對流活動產生的熱帶擾動可進一步發展為熱帶低氣壓或季風低壓,但兩者結構並不相同:熱帶低氣壓最強對流及最大風區域在中心附近;季風低壓最強對流及最大風區域則在中心外圍,有時距離中心可以超過300公里。 昨日影響香港的季風低壓,由於中心缺乏對流,最大風區域在中心以北,因此不能稱為熱帶低氣壓,即使引致香港吹強風甚至烈風,天文台也只會發出「黑球」而不會發出「風球」。隨著季風低壓的結構改善,中心附近開始有對流發展,天文台於晚間升格為熱帶低氣壓,並改發三號風球。兩者警告的風力相等,但原因不同。上一次出現類似情況是1993年9月25日熱帶氣旋黛蒂。香港先受季候風影響,天文台掛起「黑球」。後來黛蒂移近廣東沿岸並影響香港天氣,天文台改掛三號風球(翌日早上更懸掛八號風球)。 這跟2000年6月18日一個熱帶低氣壓在大嶼山以南海面突然形成,天文台直接掛起三號風球的性質不一樣。 圖:2020年7月30日及31晚上的衛星雲圖,顯示季風低壓中心附近對流明顯增多,因此各地預報機構升格為熱帶低氣壓(來源:台灣中央氣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