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JO 作為熱帶氣旋形成的參考指標

十月份西太平洋及南海熱帶氣旋活動非常活躍,至今已有6個熱帶氣旋被命名,比正常的3至4個為高。 眾所周知,熱帶氣旋的能量來自海洋,海水溫度高有利熱帶氣旋形成,但這並非充份條件。熱帶氣旋的形成還需要地面空氣輻合匯聚,不穩定且風勢微弱的大氣提供空氣上升條件,以及高空的輻散提供空氣流出通道。 赤道東太平的厄爾尼諾及拉尼娜現象,令海水溫度及赤道東風出現周期性轉變,也會影響熱帶氣旋形成的數目及位置。 不過一個較少人留意的大氣震盪現象,Madden-Julian Oscillation (馬登-朱利安振盪,又稱季內震盪,MJO), 對熱帶氣旋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MJO 是熱帶赤道地區的一種 30-60天周期大氣變化,經過的地區會產生對流活動,雲量及雨量增加,並有利熱帶氣旋的形成。 MJO 以非洲作為開始,由西向東移動,橫過印度洋進入南海,再進入西太平洋。 MJO 指數計算根據 Wheeler and Hendon (2004) 的文獻,參考大氣低層及高層(850及200百帕)緯向風(東西分量的風)變化,以及大氣長波輻射數據。大氣長波輻射是指由地球反射回太空的輻射,當雲量增加,大氣長波輻射便會減少。 我們可以從澳洲氣象局網頁監察 MJO 指數的變化。十月份 MJO 進入第5區並持續,因此有利熱帶氣旋在南海及菲律賓近海形成。隨著十月下旬 MJO 進入第6區,熱帶氣旋形成位置逐漸東移,最新形成的熱帶氣旋天鵝便是一例。 現時 MJO 預測仍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延伸閱讀: An…

沙德爾應發黑球還是三號風球?

熱帶氣旋沙德爾橫過南海,香港天文台先後發出一號風球、三號風球及強烈季候風信號(俗稱黑球)來提醒市民。但亦有個說法指天文台其實只需發出黑球即可,程序上簡單得多。兩者有甚麼分別及考慮? 十月份,廣東沿岸及南海北部已被東北季候風支配。當有熱帶氣旋進入南海時,由於氣壓梯度上升,沿岸風勢將會增強。這時候要判斷香港受季候風還是熱帶氣旋,才能決定發出甚麼警告。 在市民的認知中,熱帶氣旋影響香港時,多數會出現狂風驟雨,無雨甚至天晴(即俗稱「打乾風」)的情況較少見。另一方面,季候風影響香港時天氣通常較穩定,如果正在吹北風,更可能天晴乾燥。 而技術上,我們還有兩個指標可以看。 第一是香港的風向。當熱帶氣旋移至香港西南面時,香港會吹東南風。但三號風球當日香港都吹北至東北風,表示沙德爾的環流未有影響香港。 第二是露點(絕對濕度)變化。熱帶氣旋移近會帶來水汽,露點會上升。但觀看香港赤鱲角機場的露點變化,天文台於午夜發出三號風球時,露點約10度,日間則跌至7至8度,同樣未受沙德爾環流影響。 如果香港未有受到沙德爾的環流影響,那為甚麼天文台會選擇發出一號或三號風球?大概是考慮到數值預報可能出現的偏差。假如沙德爾持續增強及向西北移動,中心東北面的烈風圈就會擴展並可能覆蓋香港,香港就會出現烈風威脅。雖然沙德爾最後都轉回偏西方向移動,但中心風力曾一度上升至每小時140公里,的確是始料不及的。 換個角度去看,如果天文台發出黑球,但其後香港出現烈風威脅,天文台會如何處理?參考1993年颱風黛蒂的個案,就要將黑球轉為三號風球,再考慮是否發出八號風球。 這次風險處理手法,其實跟浪卡有點相似。而且跟浪卡一樣,沒有絕對的對與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