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對「打風」的心態(上)

帕布襲港,由於預測路徑直指香港,身邊的朋友都很關心。不過他們關心的卻不是帕布對香港的影響,而是會否帶來一天額外假期。「預測路徑顯示帕布將於凌晨時間最接近香港,無論天文台發出甚麼風球,也會於早上取消。」這個答案令很多人失望。不知甚麼時候開始,香港人把「打風」與假期掛勾。熱帶氣旋襲港,正常的做法是採取預防措施,取消戶外活動回家。香港近年急速發展,舊區重建,新界村民也「上樓」去,熱帶氣旋帶來的人命損失大大降低,經濟損失卻大大提高。打風變成對生活不便多於危害生命,偶爾天文台發出八號風球,市民如中獎般多了一天假期,紛紛外出消遣,這實在有違八號風球放假的原意,難怪每次八號風球僱主們都走出來伸冤。其實很多國家市民在天氣惡劣下仍要上班,香港人實在是身在福中。更甚者,有些人以為天氣可以人為控制,因此天文台是否發出八號風球都是失當。如果人真的可以控制天氣,那麼就不會再有水災、龍捲風、乾旱等災害天氣。其實災害天氣是地球氣候平衡不可缺少的過程,例如熱帶氣旋把海洋中的水汽和能量帶到陸地,如果缺少了熱帶氣旋就可能出現乾旱。香港人的搏彩心態在打風時也表露無遺。一號風球、三號風球、八號風球,就像賽馬投注中的「過關」般。「為甚麼還沒發出一號風球?」、「終於三號風球了﹗」,為的就是最後一關。假若八號風球沒有發出,或在早上取消,他們就抱怨。面對這些「風球愛好者」,實在感到無奈。當然身邊亦有願意學習的朋友,明白熱帶氣旋原來分為四級,一般情況下只有「強烈熱帶風暴」及「颱風」會為香港普遍地區帶來烈風,天文台才會發出八號風球,昨天就不會心存奢望,今天也能處之泰然。氣象愛好者對打風的心態又如何?下次再談。(後記:帕布重臨,由於來勢洶洶,加上天文台過早取消所有風球,結果上演了一幕「七小時三轉風球記」,香港人終於如願以償獲得半天假期。可是離島居民慌忙趕到碼頭之際,市區及新界居民被困於癱瘓的交通系統中,不醒人事,心忖為甚麼天文台不早點發八號風球。留在辦公室工作的,下班時交通卻暢順無比。雖然近年熱帶氣旋襲港已甚少造成嚴重傷亡,但卻揭示了城市配套(例如交通、通訊)仍然無法應付突如其來的天氣轉變。)

酷熱天氣與警告

近日天氣酷熱,大暑當日更有市民因中暑而死亡,但天文台並無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究竟是誰的責任?天文台的天氣報告術語中,酷熱是指氣溫達33度或以上。為提醒市民酷熱天氣對健康的危險,天文台於2000年設立酷熱天氣警告,但並無公佈發出警告的指標,而過去當天文台氣溫超過33度時天文台便發出警告,因此對警告有認識的市民便將33度作為「約定俗成」的指標。可是踏入2007年,這個約定俗成的指標似乎不再適用。即使天文台氣溫超過33度(例如在6月4、20、22-24、26日及7月7-9、22日),天文台也沒有發出警告。除氣溫外,酷熱天氣下的相對濕度及風力對人也有影響,相對濕度較低或風力較大時,汗水較易蒸發,體溫調節較易,對健康的危險性較低。美國是酷熱天氣影響的地區,國家氣象局利用氣溫及相對濕度制定酷熱指數(heat index),反映人在某氣溫及相對濕度條件下感受到的溫度,當指數超過40度時便可能對健康造成危險。天文台近年亦致力研究類似的指數,並在國際氣象刊物中公開研究結果。根據研究報告,天文台利用氣溫、相對濕度及風速制定淨有效溫度(net effective temperature),當溫度達29度以上便考慮發出酷熱天氣警告。大暑當日有市民因中暑而死亡,天文台表示當日天氣條件未達到發出警告的指標,因此未有發出警告(當日天文台最高氣溫只有32.8度)。至於指標是33度,還是如研究報告中所述,或另有其他指標,天文台以「相當複雜」為理由沒有公佈。但假如天氣條件未達指標仍然有市民中暑死亡,這個指標的有效性就值得商榷。香港夏季天氣炎熱,市民戶外工作或活動時需留意體溫及體力消耗,避免長時間曝曬及適當補充水份,這是任何時候都要注意的。如果只依賴天文台發出酷熱天氣警告來做預防措施,便失去了主動性,後果更可能是賠上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