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署對天文台的報告

昨天審計署發表對天文台的報告(新聞),指出天文台人員23年來在電視台報道天氣或撰寫天氣報告獲得酬金並不恰當。 其實事件的起因是香港電視台報道天氣的水平遠低於其他國家,電視台沒有氣象專業人士負責撰稿和報道,只好「外判」給天文台員工。世界氣象組織曾邀請成員提供當地電視台天氣報告的片段互相交流,據說令天文台有點尷尬,因為香港電視台的天氣報告只是「照稿讀」,跟內地/台灣相比已經比了下去,更遑論與其他國家比較。 然而,由天文台人員撰稿及報道天氣效果是否一定好?也未必。多年來的觀察,天文台人員撰稿時的用字和報道方式均略嫌艱深和沉悶,市民未必能理解和受落,而且市民關心的內容可能與天文台想表達的內容有落差。於是當2009年無線新聞部進行改革,天氣報告由主持自行撰稿及演譯,一句「跳出香港」即引來深夜天氣報告收視急升,成為城中佳話。 面對這種情況,天文台是進還是退?個人認為,假如審計署認為過去23年天文台為電視台提供天氣報告帶來123,600元(註1)不合乎成本效益,不如乾脆取消這項服務算了。要知道,天文台除了向市民提供免費服務外,也會向特殊用戶提供收費服務。隨著天文台網頁的免費資訊越來越多,天文台的收入其實不斷減少。在審計署的眼中,天文台人員收的400元等於時薪12,000元(註2),但他們沒有想過,負責的人員都不是當值預報員,往往要花一小時或更多去了解天氣情況、出席天氣會議、撰稿和報道,有時甚至要大清早回到辦公室(交通費自負),那400元對他們來說一點也不吸引,他們願意去做其實是出於一份使命感而已。 延伸閱讀:審計署署長第55號報告書(第3章:香港天文台) 註1:根據審計署報告,過去23年天文台人員於電視台報道了1,236次天氣,每次電視台支付500元,其中100元作為天文台營運成本,為天文台帶來123,600元收入。 註2:以每次天氣報告長約2分鐘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