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沙雜談

颱風納沙襲港,天文台於星期四早上四時四十分發出八號風球,直至下午四時十分才改發三號風球。傳說中的「李氏力場」被摧毀,天文台被指「唔發又發」引來批評。然而假如不發,可能又有市民在天星碼頭被垃圾桶KO,皆因天星碼頭在星期四早上時間的風力跟2006年派比安襲港時差不多: 地下天文台於今年四月成立 Facebook 專頁,提供另一平台與大眾分享天氣資訊,至今已有四千多名「粉絲」。納沙襲港期間,我與一眾管理員不斷分析情況及更新資訊,發現香港各區風力於星期三午夜後持續上升,天文台有可能需要改發八號風球。天文台亦當機立斷,在上午2時的風暴消息中提及改發八號風球的可能性,只是市民多已就寢,未有留意。 天氣瞬息萬變,有時並無規則可循。很多市民以為風球的發出與否,與熱帶氣旋距離香港的近遠有關,然而這並不正確。風球是用來警告香港的風力,而由於熱帶氣旋結構各有不同,風場大小有異,大型的熱帶氣旋,即使在較遠的距離仍能對香港構成威脅。納沙在星期三下午時的烈風圈(黃色範圍)仍然離香港甚遠: 然而到了晚上,隨著納沙稍為增強,烈風圈向外擴展,覆蓋華南沿岸: 所以即使納沙與香港距離超過350公里,香港仍然受烈風吹襲。翻看記錄,天文台近30年也有幾次在熱帶氣旋與香港距離超過300公里時發八號風球: 年份及名稱 發出八號風球時 與香港距離(公里) 1980 喬伊 370 1995 斯寶 310 2003 伊布都 310 2011 納沙 360 有 Facebook 網友不明白為何身處地區非常大風,天文台卻不即時改發八號風球,結果苦守電腦前埋怨而不上床睡覺。天文台在2007年修訂了熱帶氣旋警告系統,以八個指定氣象站的風力作為發出風球的參考,而並非考慮最高風力的氣象站。而八個指定氣象站中,以長洲、西貢、赤臘角和啟德最有代表性。 成立 Facebook 專頁後還有很多有趣見聞,容後再談。

認識輻射劑量,避免無謂恐慌

福島核電站事件發展至今,香港境內的輻射水平一直備受關注,然而不少人對輻射劑量認識不多。其實我們每天都生活在輻射之中,以下圖表讓大家認識不同事件所引起的輻射劑量,讓大家了解多少劑量屬「正常」: (圖表出處) 輻射劑量的單位為 Sievert (希沃特,英文簡稱 Sv,中文簡稱希),然而單位太大,所以日常多用 µSv(微希,即 1x10-6Sv),在報道福島核電站事件時或會用 mSv(毫希,即 1x10-3Sv)。現時香港境內的輻射水平約介乎每小時 0.1-0.15µSv,遠低於照一次X光或乘搭長途客機所受的水平。 延伸閱讀: 1. 香港境內現時輻射水平 2. Radiation exposure: a quick guide to what each level means 3. 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 Rad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