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風」難防?

昨日傍晚冷鋒過境,與雷暴相關的陣風令添馬艦環球嘉年華發生招牌塌下意外,三名正在玩過山車的遊人受傷。事後主辦單位表示無法預知天氣變化,部分報章更以頭條報道是次「怪風事件」。冷鋒是冷暖氣團的交界面,由於冷空氣勢力較強,冷鋒經過的地方暖空氣被抬升形成雷暴。雷暴是劇烈的天氣現象,除帶來閃電及大雨外,雷雨雲內的空氣常以急速下沉至地面產生猛烈陣風。2005年5月9日強烈雷暴引致葵涌貨櫃碼頭出現每小時135公里的陣風,貨櫃被吹倒,一人死亡兩人受傷。事後天文台開始在雷暴警告中加入陣風警告。昨晚天文台於8時正發出雷暴警告,並表示陣風可高達每小時90公里(新聞稿),其後於8時25分把陣風上限修訂至每小時100公里,並指出沙螺灣已錄得每小時100公里的陣風(新聞稿),可惜主辦單位未有理會並採取預防措施,例如將機動遊戲暫停。當天文台發出雷暴警告時,市民應停止所有戶外活動(雷暴警告注意事項)。但假如市民身在戶外無法取得最新天氣資訊時,便要懂得「看天行事」。由於雷雨雲內空氣由較冷的高空下沉至地面,因此雷暴到達前常出現陣陣涼風,風力逐漸增強,此時便應有心理準備。部分報章把昨晚的陣風以「怪風」來形容。其實雷暴伴隨陣風的現象非常普遍,而香港每年出現雷暴的日數達35天(統計資料),因此把陣風形容為怪風顯示香港人(包括傳媒)的天氣常識嚴重不足。其實天文台早於昨日上午預測雷暴將於晚上8時抵港: 下午天文台雷達更出現多個雷暴區,並慢慢移近香港: 因此主辦單位聲稱未能預知天氣變化實在說不通。至於如何閱讀及理解以上的報告及圖像,下次再談。

天氣、經濟與人的關係

昨天立法局經濟事務委員會會議中,天文台正式提出對熱帶氣旋警告系統的修訂。修訂把以往只根據維多利亞港內氣象站風力(天文台、京士柏、啟德、九龍天星碼頭、香港天星碼頭、北角及葵涌)發出三號及八號風球,改為根據香港各區風力(啟德、青衣、長洲、赤鱲角、西貢、沙田、濕地公園及打鼓嶺)發出三號及八號風球(會議討論文件)。天文台表示如將新準則套用於過去九年的個案中,需要發出八號風球的日子將增加四天。會議上即時有議員質詢天文台有沒有考慮這四天對香港經濟造成的損失。天文台發出八號風球,經濟活動停頓造成損失無可避免;但假如不發八號風球,惡劣天氣又會對市民生命及財產構成威脅,要平衡兩者從來不是容易的事。天氣預測本屬科學,無奈天文台隸屬經濟發展及勞工局,決策又與各種經濟及學術活動掛勾,天文台作出決定時往往要考慮經濟及社會因素。今次天文台對熱帶氣旋警告系統作出的修訂,在科學的角度並不理想。八個氣象站中有三個(沙田、濕地公園及打鼓嶺)形同虛設,部分應納入的氣象站亦沒有考慮,但從平衡社會各方的聲音來看,總算是一個合格的方案。香港人早已把天氣與經濟及個人利益掛勾。既然無法駕馭天氣,就嘗試駕馭發出天氣警告的部門,於是幾乎天文台任何決定都會有人不滿。其實天氣才是主宰,不了解和重視天氣對人的影響,未雨綢繆,反而把天氣看成麻煩,依賴各種警告,只要有日天公不做美,無論天文台發甚麼警告,香港人還是要付出沉重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