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海棠

颱風海棠是西太平洋今年以來最強之熱帶氣旋,目前正撲向台灣,氣勢有點似2000年之碧利斯。當年碧利斯在台灣造成嚴重破壞,並創下台灣最高風速、陣風及氣壓紀錄(分別為52米/秒、78米/秒及931百帕)。 颱風碧利斯之路徑 海棠於北緯23度東經153度形成。這個位置形成的熱帶氣旋多向北移動影響日本。但由於副高長期在海棠以北並維持強度,因此海棠一直向西移動,速度更一度達每小時40公里。熱帶氣旋大多圍繞副高邊緣移動,因此要了解熱帶氣旋的動向,必須參考高空天氣圖(此例為500百帕)了解副高之位置及強度。 對香港以言,海棠最大的影響是其前端下沉氣流所帶來之酷熱天氣。由於海棠在香港以東,今日香港已轉吹西北風,把內陸更熱之空氣帶來香港。日間高溫可能引發內陸雷暴發展,並於傍晚影響香港。 此外熱帶氣旋在台灣或中國東南沿岸登陸後常引進西南季候風,令華南沿岸有大雨。當年碧利斯橫過台灣登陸福建後引進活躍西南季候風,香港於8月24日發出黑色暴雨警告。 因此,雖然海棠對香港沒有直接影響,它的間接影響仍不容忽視。

十週年

2005年6月19日是地下天文台網站成立十週年紀念。不過地下天文台其實始於1993年,當時互聯網仍未發達,一班氣象愛好者利用電郵通訊。轉眼十多年,部分朋友仍留在討論區,實在難得。當年的小學生現在已讀大學,同輩則相繼成家立室,不過興趣依舊,還是打風不離電腦,夜半醒來。地下天文台成立至今,版面改動的次數不多。一來版面設計不是我的強項,二來地下天文台著重內容多於版面,太花巧的版面只會增加下載時間及伺服器負荷。不過如果有朋友提供可行的新版面甚至新「台徽」樣本,我倒不介意改一改,因為現在的版面已用了五年。 地下天文台過去版面 十年前成立網站時,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興趣交流。當時天文台網站還未成立,網頁每日人手更新兩次。更新前先抬頭望天,再收聽天氣報告,很是有趣,也曾試過趕回家更新網頁。天文台網站成立後,我進行了大量程式編寫,把更新自動化,省卻的時間用來開發。高空天氣圖、各區氣溫圖、航空天氣報告、自動氣象站數據、戶外天氣影像、閃電位置圖、PDA版本等,都比天文台更早推出。 隨著互聯網發展,各國不斷投放資源於氣象研究並把結果上網,現在網上的氣象資料已多至一個普通人不能消化的程度。資訊泛濫下,我們需要獨立思考,作出判斷。與其人云亦云,不如只看官方消息。在這裡要多謝當年 Global Link 的老闆 Eric Ho 及 King Ho,因為沒有他們的優質服務,加上無條件贊助網站寄存,地下天文台就沒有今天。不過 Global Link 已於多年前賣盤,我也再沒有見過他們。 我不知道地下天文台有沒有二十、三十…週年紀念,不過我有個夢想:把網站交給我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