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預報的局限性

現今科技雖然先進,但在天氣預報方面仍然有很多局限性,引致預報不準確。  天氣預報主要靠電腦模擬大氣運動。大氣運動是物理現象,涉及複雜的數學運算,因此需要快速的超級電腦才能勝任。預報模式的解象度越精細,準確度越高,但所需的運算時間越多。如果24小時預報需要20小時才能計算出來就很不實際,因此我們要在模式解象度及運算時間取得平衡。 預報模式亦受初始條件(initial condition)影響,如果輸入的數據稍有偏差,得出的結果可以完全不同。這在陸地問題還不太大,但海洋或高山的氣象站不多,數據不足,只能進行插值(interpolation)評估,因此造成誤差。舉例,現時72小時颱風預報誤差仍超過300公里。這解釋為甚麼要派飛機飛進颱風中心量度數據,用來修正模式。 一般而言,冬季天氣較穩定,預報準確度較高,可以一星期前預報寒潮南下。踏入春季,尤其是春夏之間,天氣變化較大,預報的準確度較低,對於局部地區的突發天氣如暴雨更是束手無策。 除非有新科技改善電腦運算速度、預報模式模擬大氣運動的準確性及數據的質與量,天氣預報距離完美仍有一段很長的路。

乾冬濕年?

也許大家都聽過「乾冬濕年」的說法,即冬至那天沒下雨,農曆新年便下雨,究竟有沒有科學根據?先看過去五年的情況:  年份冬至農曆新年(翌年)200012月21日:雨量0毫米,日照2.4小時1月24日:雨量微量,日照0小時200112月22日:雨量0毫米,日照9.7小時2月12日:雨量0毫米,日照10小時200212月22日:雨量0毫米,日照6.7小時2月1日:雨量微量,日照2.4小時200312月22日:雨量0毫米,日照8.7小時1月22日:雨量0毫米,日照6.8小時200412月21日:雨量0毫米,日照4.6小時2月9日:雨量微量,日照6.2小時200512月22日:雨量0毫米,日照9.5小時1月29日:???過去五年都是「乾冬」,不過農曆新年均沒有顯著雨量,而且除了2001年外,農曆新年都有陽光。天文台也曾做過研究,在2000年前的108年,「乾冬濕年」只出現了29次。如果把農曆新年定義為初一至初三則出現了50次,仍然小於50%。氣象學來說,十二月香港上空多被冷空氣佔據,以天晴乾燥為主。一月中以後香港上空開始吹南風,遇上冷空氣南下時便產生多雲有雨的天氣。 因此如果農曆新年前後有冷空氣南下,「濕年」的機會比較大,與冬至的天氣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