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氣旋「馬力斯」回顧


在五月二十六至二十九日,華南內陸的一道低壓槽移至海南島東南面,並逐漸發展為一個低壓區。五月三十日下午,該低壓區增強為熱帶低氣壓,天文台隨即發出一號戒備信號。該熱帶低壓區向偏北方向移近廣東西部沿岸,於翌日進一步增強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馬力斯」,天文台在五月三十一日下午改發三號強風信號。

2024年5月30日至6月1日馬力斯的路徑圖

香港受馬力斯的外圍雨帶所影響,普遍吹清勁至強風,高地間中吹烈風。馬力斯繼續向偏北方向移至陽江市登陸,移入內陸並逐漸減弱為熱帶低氣壓。馬力斯其後轉向東北偏東移動,在六月一日下午於香港東北面約210公里掠過後,天文台改發一號戒備信號,並在傍晚進一步減弱為低壓區,天文台隨即改發強烈季候風信號。受到馬力斯殘餘相關的西南氣流影響,六月一日晚上本地的風勢仍然強勁,長洲及機場仍間中受強風影響,由昂坪、大老山、橫瀾島及長洲泳灘更於強烈季候風信號生效期間測得當日的最高持續風速。

八個熱帶氣旋參考測風站的十分鐘持續風速序列圖
部分近岸測風站的十分鐘持續風速序列圖
部分離岸及高地測風站的十分鐘持續風速序列圖

在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期間,機場、長洲、流浮山及西貢測風站錄得的最高10分鐘持續風速分別為每小時48、46、45及40公里,屬強風「八中三」個案。八個參考測風站的最高60分鐘持續風速平均值方面,與2007年以來共35個令天文台最高發出三號風球的熱帶氣旋作比較,馬力斯排行第12。

2007至2024年三號風球個案之八站風速比較

與馬力斯相關的雨帶亦間中為香港帶來狂風大驟雨,普遍地區在5月31日凌晨至6月1日傍晚期間共錄得超過50毫米的雨量,葵青、荃灣、沙田及大埔更錄得約100毫米的雨量。昂坪在六月一日多次錄得暴風程度的陣風,最高為每小時103公里。

2024年5月30日至6月2日雷達動畫 (中國氣象局)

熱帶氣旋「小犬」回顧

熱帶氣旋小犬在2023年10月8日晚上8時左右於香港天文台以南約70公里掠過,當時小犬緊密及風力達颶風程度的眼壁相當接近香港西南部,天文台曾發出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生效時間為4小時50分鐘。連同2023年9月1日熱帶氣旋蘇拉的九號信號,這次是自1999年以來首次在同一年發出兩次九號或以上風球(颱風瑪姬及颱風約克)。


小犬的環流十分細小,加上在東北季候風的影響下,小犬曾出現數次減弱及增強(東北風令水平方向的切變增強),路徑亦受短波西風槽過境影響出現了偏西北的短暫波動。對於解析度約10公里的數值預報模式而言,要準確預測小犬的強度及路徑實在相當困難(天文台參考的全球數值模式——ECMWF、GFS、JMA、UKMO 均預測小犬接近香港時減弱,結果全部出錯)。

小犬接近香港時的路徑圖
[adapted from He et al. (2023)]

2023年9月29日至10月9日小犬的路徑圖
[adapted from He et al. (2023)]

10月8日下午,小犬採取較為偏北的方向進一步接近香港。由於小犬的眼璧及其颶風區逼近香港,且非常接近香港西南部。天文台表示為了市民的安全,於晚上7時正改發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小犬的眼壁掠過香港以南的島嶼,令黃茅洲持續風力於一小時內由烈風增強至颶風程度,最高更升至每小時110海里(每小時203公里,未知是持續風力還是陣風)。從天文台提供的雷達圖可見,小犬的環流比蘇拉更為細小,在最接近香港的時候其眼壁半徑只有小於50公里。

2023年10月8日晚上8時,小犬最接近香港天文台時的雷達圖像

由於小犬的環流相當緊密,其暴風至颶風區域只集中在其中心半徑50公里的範圍內,因此本港普遍地區的風力未達烈風至暴風程度,只有部分近岸、離岸地區受烈風吹襲,大老山等高地則受暴風吹襲。在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生效期間,在天文台八個參考測風站(下稱「八站」)網絡之中,長洲錄得烈風(每小時76公里)、西貢及流浮山錄得強風,機場基準站接近強風下限(由於機場三條跑道的東端、中間及西端均設有測風站,因此未能排除機場島內曾持續錄得強風),只屬於「烈風八中一」個案。

八個熱帶氣旋參考測風站的十分鐘持續風速序列圖

近岸測風站方面,大美督及香港航海學校分別錄得每小時74及68公里的最高持續風速。離岸及高地方面,青洲、橫瀾島及大老山分別錄得每小時78、94及105公里的最高持續風速,以及分別錄得每小時103、111及135公里的最高陣風。

部分離岸及高地測風站的十分鐘持續風速序列圖

部分近岸測風站的十分鐘持續風速序列圖

比較2007年至今共35個八號或以上風球的個案,小犬在「八站」所錄得的風力,按最高60分鐘及最高10分鐘風速平均值均排名第32。

2007至2023年八號或以上風球個案之八站風速比較

隨着小犬在10月9日凌晨移至香港西南面,其東側及東北季候風輻合帶相關的雨帶在清晨至早上不斷影響香港,天文台在當日上午1時55分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再於上午4時正發出歷時6小時30分鐘的黑色暴雨警告。天文台總部亦在當日錄得369.7毫米雨量,是十月份總雨量正常值120.3毫米的三倍以上,亦是有記錄以來十月份的最高日雨量。10月9日下午3時的二十四小時降雨量達439.8毫米,亦打破了十月份的最高紀錄。

2023年10月9日香港雨量分佈圖

熱帶氣旋「蘇拉」報告

熱帶氣旋蘇拉在2023年9月1日晚上10時左右在香港天文台以南約30公里掠過,在蘇拉吹襲期間,香港部分離岸及近岸地區受颶風吹襲,多處亦受暴風影響,香港天文台發出了自2018年山竹以來首個十號颶風信號,生效時間為7小時25分鐘。

在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生效期間,在天文台八個參考測風站網絡之中,長洲錄得颶風(每小時126公里)、西貢錄得暴風(每小時94公里)、流浮山及機場錄得烈風,以及其餘四站錄得強風(啟德、青衣、打鼓嶺、沙田),屬於「烈風八中四」個案。其中近海平面的長洲泳灘曾持續吹颶風,分別錄得每小時133公里的最高60分鐘平均風速及每小時141公里的最高10分鐘持續風速。至於較接近蘇拉眼璧的橫瀾島則分別錄得每小時154公里的最高60分鐘平均風速及每小時159公里的最高10分鐘持續風速,顯示十號風球達標。

比較2007年至今共34個八號或以上風球的個案,蘇拉在八個熱帶氣旋參考測風站(下稱「八站」)所錄得的風力,按最高60分鐘及最高10分鐘風速平均值均分別排名第4。

蘇拉的八站最高風速平均值雖略低於2012年韋森特及2017年天鴿,但就天文台公佈香港各個測風站的整體風速數據而言,蘇拉則略高於韋森特及天鴿(見下表),主因是八站之中的長洲、機場及啟德對東至東南風較敏感,而蘇拉在接近香港時顯著減弱,東半圓對流薄弱,加上受東北季候風的影響及轉向西南偏西移動(見路徑圖),香港的風向並未有在受暴風至颶風吹襲的時段轉為東南風,俗稱「風尾」較弱,令八站的整體風速數據較低。綜合各地風速數據,本台估計蘇拉移至橫瀾島以南之前,強度早已減弱至強颱風級別。

過去三十年引致香港境內持續吹颶風的熱帶氣旋(左)、蘇拉與過去三次十號風球(右)

八個熱帶氣旋參考測風站的十分鐘持續風速序列圖

蘇拉路徑圖(上)、2007至2023年八號或以上風球個案之八站風速比較(下)

除了長洲泳灘及橫瀾島,多個近海平面的近岸及離岸測風站亦持續錄得暴風至颶風,包括香港航海學校(每小時124公里)、坪洲(每小時115公里)、塔門(每小時108公里)、大美督(每小時107公里)、沙洲(每小時107公里)、中環碼頭(每小時104公里)以及北角(每小時98公里)。部分維港測風站錄得颶風程度的陣風,包括中環碼頭(每小時140公里)、北角(每小時140公里)及京士柏(每小時121公里)。昂坪、橫瀾島、香港航海學校及青洲更分別錄得每小時189、183、181及180的最高陣風。

部分離岸及高地測風站的十分鐘持續風速序列圖

部分近岸測風站的十分鐘持續風速序列圖

蘇拉接近香港時的雷達圖像(香港天文台提供),可見蘇拉掠過香港以南海域時顯著減弱

圖、文:地下天文台助理台長

熱帶氣旋「尼格」報告

熱帶氣旋尼格在11月3日凌晨時分於香港天文台之西南約40公里掠過,是自1972年以來再次於11月導致香港天文台發出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的熱帶氣旋,也是自1954年以來再次於11月正面吹襲香港的熱帶氣旋,更是戰後首次及天文台有紀錄以來第二次於11月發出西北烈風或暴風信號的熱帶氣旋,對上一次已是1931年11月11日。

強烈熱帶風暴尼格於10月30日移入南海,並在晚上轉向西北偏北移動及進入香港800公里範圍內,天文台於下午10時10分發出一號戒備信號。受尼格及東北季候風的共同影響下,香港的風勢在10月31日逐漸增強,天文台於當日下午4時20分改發三號強風信號。三號信號生效期間,香港多處吹強風,長洲、西貢、流浮山及大美督錄得的最高持續風速為分別為每小時63、47、47及51公里,而港內的京士柏亦錄得強風指標的持續風速(每小時35公里)。

隨後兩天尼格仍然受東側的副熱帶高壓脊引導,繼續向西北偏北移動進入南海北部,同時尼格亦開始受乾冷空氣入侵而逐漸減弱。考慮到當時ECMWF及GFS的預報,尼格會在11月2日午後移至香港東南偏南120至150公里範圍內,天文台為安全起見,於11月2日清晨表示將於正午至下午2時之間改發八號信號。根據天文台當日早上的新聞發佈,原先預計會以八號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取代三號信號。

不過在當日日間,尼格仍然受惠於良好的極向流出及有限度的西南水汽支援,加上東北季候風亦有所緩和,尼格的減弱速度較原先預期為慢。由於尼格仍然維持一定強度,以致其路徑仍然受較高層的引導氣流影響,因此尼格的實際路徑一直較預期偏北。由於香港在午後仍然吹西北風,天文台下午1時40分改發八號西北烈風或暴風信號,而非原先估計的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當時尼格已移至香港東南面約170公里。

尼格在傍晚進一步減弱為熱帶風暴,傍晚開始其路徑開始受較低層的引導氣流影響,轉向西北移動,進一步逼近香港,香港的風向由原先的西北轉為東北及東南,香港大部分地區不再受地形遮蔽,風力迅速增強。天文台於晚上8時40分改發八號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再於11月3日凌晨2時40分改發八號東南烈風或暴風信號。香港在晚間受尼格北側最大風的半圓所影響,多處風勢達烈風或暴風程度,長洲、坪洲、香港航海學校、塔門東及大美督錄得的持續風速分別為每小時92、75、70、69及65公里。港內的北角及中環碼頭亦錄得接近烈風程度的持續風速,分別為每小時61及56公里。其中長洲及長洲泳灘錄得的最高陣風均達颶風程度,分別為每小時123及120公里。

由Knowweather授權本台使用的晚間可見光衛星圖像 (2/11/2022 20:00HKT – 3/11/2022 08:00HKT)
尼格最終在香港天文台西南偏南40公里掠過,其後在珠海登陸及減弱為熱帶低氣壓,香港風力迅速緩和,天文台分別於清晨5時20分改發三號強風信號,一小時後再取消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在尼格吹襲香港期間,在天文台八個參考測風站網絡之中,長洲錄得暴風(每小時92公里)及另外三站錄得強風(機場、西貢及流浮山),屬「烈風八中一」個案。其中機場及西貢錄得的最高持續風速亦分別達每小時57及55公里,因此在天文台業務操作上屬於一站烈風及兩站「接近烈風」。尼格吹襲香港期間,八個熱帶氣旋參考測風站所錄得的最高60分鐘風力之平均值為43.8,與2007年至今共32個八號或以上風球的個案比較,尼格排名第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