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氣旋的強度與命名

西太平洋及南中國海是全球熱帶氣旋活動最頻繁的地區,根據香港天文台統計,每年平均有30個熱帶氣旋形成,其中15個達颱風程度。現時中國內地、香港及澳門均採用同一套熱帶氣旋分級(見表1)。

此外其他國家及地區亦有不同的分級。例如台灣將中心風力每小時63-117公里的熱帶氣旋稱為輕度颱風,每小時118-184公里的熱帶氣旋稱為中度颱風,每小時185公里或以上的熱帶氣旋稱為強烈颱風。美國、日本亦有不同分級。

現時評估熱帶氣旋強度主要靠衛星數據,透過分析熱帶氣旋雲頂溫度及結構,評估熱帶氣旋的中心風力,稱為德伏扎克分析法(Dvorak Analysis)。當熱帶氣旋靠近陸地,氣象機構便根據輔助數據包括雷達及實測風速,修正熱帶氣旋的強度。

為方便訊息發放及避免同一時間有2個或以上熱帶氣旋會造成混亂,當熱帶氣旋增強為熱帶風暴時,會被統一以英文命名。2000年前,負責命名的機構是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以男女名字輪流命名。2000年開始,負責命名的機構改為日本氣象廳,名字則由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颱風委員會14個成員提供,香港也是成員之一。名單共140個名字,分5組輪流使用,當中包括人名、動植物、地方、星座甚至食物。台灣根據英文名字自行翻譯中文,而菲律賓則有一套本地使用的名字。

不過,由於德伏扎克分析法帶有主觀性,不同氣象機構評估得出的熱帶氣旋強度及分級往往出現差異,而命名權歸日本氣象廳所有,其他氣象機構不得擅自命名,因此在香港天文台的天氣報告中,有時會出現沒有名字的熱帶風暴或有名字的熱帶低氣壓。

假如熱帶氣旋造成嚴重人命傷亡或經濟損失,受影響的成員可在一年內提出除名要求,將熱帶氣旋名字從名單中永久刪除。在2018年的年會中,颱風委員會通過將天秤、啟德及天鴿除名。而提供原有名字的成員需要重新提交3個新名字,於2019年的年會中討論。 提交新的熱帶氣旋名字時有以下準則:

1. 英文名字不能多於9個字母;
2. 在電台及電視台廣播時容易發音;
3. 在各成員使用的語言內沒有負面含義;
4. 不對任何成員構成困難;
5. 不能為商業品牌名字。

因此在準則下,HIPPOPOTAMUS名字太長不能用;BAKA在日文中有負面含義不能用;APPLE為商業品牌名字也不能用。討論時以順序進行表決,如第一個名字獲接納,其他名字將不作考慮。如名字被否決,將考慮下一個名字。當新名字通過後,中國、香港及澳門的代表會共同商議中文譯名,然後知會台灣,如未有反對便正式對外公佈。

原文刊於: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realtime/article/20180915/58677267


Discover more from 香港地下天文台網誌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