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與春雷

三月六日是廿四節氣中的「驚蟄」,是春雷、祭白虎和打小人的時候。

「驚蟄」是廿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約在每年公曆三月五至六日出現。《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中國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驚蟄這天出來覓食噬人,如有冒犯,整年就會諸事不順,常遭小人興波作浪。此外,由於蛇蟲鼠蟻開始活動,人們會手持清香及艾草等在家中四角驅趕及除去霉味。

驚蟄後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氣溫明顯比「雨水」節氣上升,日照增加,但天氣亦轉趨不穩定,經常出現變化,氣溫波動甚大。香港近日的乍暖還寒和陰雨天氣就是例子。

春雷亦在這個時候開始。來自太平洋的溫暖海洋氣流與較涼的大陸性氣流相遇,形成低壓槽或冷鋒。由於低壓槽或冷鋒內氣壓較低,空氣從四周匯聚並上升形成積雨雲,帶來雷暴和大雨。

有諺語說,「雷打驚蟄前,七七四十九日不開天。」意即假如春雷在驚蟄前出現,代表海洋氣流比正常旺盛,天氣將會持續多雲有雨。不過,由於節氣源自黃河流域,代表中國北方的天氣趨勢,南方(包括香港)有時未必適用。

我們翻查天文台過去十年的記錄,看看春雷(以天文台發出雷暴警告為準)出現的時間。「立春」是廿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通常出現於二月三或四日,在這個日子後出現的雷暴稱為春雷。

年份

春雷出現日期

驚蟄前或後

2005

2月27日

2006

2 月28日

2007

3月19日

2008

3月22日

2009

3月5日

當日

2010

2月7日

2011

4月17日

2012

2月28日

2013

3月13日

2014

3月29日

由此可見,香港春雷出現時間相當不規則,可以早至2月7日出現,也可以遲至4月17日才出現。「驚蟄」節氣對香港人的意義,相信還是以「打小人」這個民間習俗為主。


Discover more from 香港地下天文台網誌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