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與春雷

三月六日是驚蟄,是廿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代表春雷出現,將冬眠的動物及泥土中的昆蟲喚醒。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驚蟄過後,春耕季節正式開始。

翻查天文台過去五年記錄,春雷可以早至立春(一般在二月三至五日)後出現:

年份 第一次發出雷暴警告日期
2009 3月5日
2010 2月7日
2011 4月17日
2012 2月28日
2013 3月13日

雷暴的形成需要溫暖潮濕的空氣,和空氣急劇上升的機制。立春後,華南沿岸開始受海洋性氣流影響,氣溫慢慢上升,空氣變得潮濕。此時北方的冷空氣仍然活躍,當冷空氣南下遇到暖空氣,就會形成冷鋒。暖空氣在冷鋒前急劇上升,就會形成積雨雲,發展為雷暴。

天文台的天氣雷達可以監察雷暴的發展。當雷達圖上出現橙黃色的雨區時,表示該處可能有雷暴發展。雷達圖每六分鐘更新一次(天文台網站內之雷達圖則為十二分鐘),透過分析一系列雷達圖片,我們可以估計雷暴的移動路徑,是否會影響香港,及影響香港的時間。

當與雷暴相關的雨區變得有組織,形成長條狀時,我們稱為颮線(squall line)。颮線是危險的天氣系統,當颮線經過時,風向會突然轉變(一般轉為西北風,故又稱「西北石湖」或「石湖風」),並出現猛烈陣風,風速可達每小時100公里以上,把樹木及重型物件(例如貨櫃)吹倒,造成意外甚至交通癱瘓。假如雷達圖上出現紫色的區域,我們更要小心,因為代表可能有冰雹甚至龍捲風。

俗語有云「未食五月糭,寒衣不入櫳」,驚蟄過後,天氣仍然變化不定,乍暖還寒,我們要注意天氣變化,以免著涼。


Discover more from 香港地下天文台網誌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Why don’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