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薄霧、煙霞有分別嗎?

霧、薄霧和煙霞,分別是甚麼?

三月是香港春季的開始。氣溫上升,天氣變得潮濕,間中有霧,影響交通及航班上降。

正常情況下,大氣溫度隨高度而下降,地面氣溫較高,高空氣溫較低,空氣垂直上升並擴散。當情況逆轉,高空氣溫較地面為高時,空氣垂直上升受阻,只能在地面累積。當累積的空氣遇冷飽和,水汽凝結為水滴,便形成霧。

簡單來說,霧是觸及地面的雲,並可根據形成機制主要分為四類:

1. 輻射霧(radiation fog):日落後由於地面降溫,空氣冷卻形成霧。香港的盆地例如沙田、石崗、打鼓嶺等經常在日落後出現輻射霧。在天晴無風的日子,地面降溫加快,有助輻射霧的形成。輻射霧一般厚度不大,在日出或風勢增強後迅速消散。

2. 平流霧(advection fog):大範圍溫暖潮濕空氣經過較涼的海面/陸地時,空氣冷卻形成霧。香港春天經常受平流霧影響,當溫暖潮濕的海洋性氣流隨東南風或南風經過華南沿岸較涼的海面時,平流霧便形成。平流霧影響範圍較大,影響時間亦較長,可以持續數天。

3. 上坡霧(upslope fog):空氣經過山脈時,受地形影響被抬升,空氣冷卻形成霧。大帽山或鳳凰山的山腰有時會出現一層雲,其實就是空氣被抬升冷卻的結果。

4. 蒸氣霧(steam fog):當冷空氣流經溫暖的海面,海水加速蒸發形成霧。在高緯度有暖洋流經過的地區,蒸氣霧較常出現,香港比較少見。

天文台的天氣報告中經常出現霧、薄霧和煙霞(內地稱為霾)的術語。當能見度受水滴影響低於1公里及5公里,而相對濕度在80%以上時,我們稱為霧及薄霧。當能見度受懸浮粒子影響,而相對濕度在80%以下時,我們稱為煙霞。

近年天文台將能見度低於8公里、相對濕度低於95%(不包括有霧、薄霧及降水)稱為「低能見度」。統計顯示,香港每年出現低能見度的時間有上升趨勢,顯示香港空氣質素轉差。


Discover more from 香港地下天文台網誌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Why don’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