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好了的大雨呢?

上星期,天文台預報週末期間有大雨及雷暴,結果星期六不但天晴酷熱,而且多處高溫更升至今年新高。天文台解釋說雨區離香港不遠,大範圍預報尚算正確,但這種轉移視線的解釋,令更多市民不滿。

我們首先要明白,現今天文台的天氣預報是參考外國電腦數值預報模式,再由預報員修訂而成。而天文台最常用的是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簡稱ECMWF或歐中)提供的預報。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的成員包括二十多個歐洲國家及地區,每年集資用來預報及研究的經費高達五千五百多萬英磅(2014年數字),預報產品為全球廣泛使用(需收費),表現也堪稱全球最好。不過ECMWF今次預報香港週末期間有雨,結果當然不正確。

為甚麼投放大量金錢,擁有超級電腦,天氣預報還是出錯?因為現時數值模式仍然未能準確模擬大氣變化,特別是降水(雨/雪)的部分,經常出現位置及強度偏差。天文台作出預報時會考慮這一點(所以有時用字相當審慎),但外國預報不會考慮,因此有市民說以後改看外國預報,其實風險更高。

那麼今次出錯的原因是甚麼?香港早幾天吹西南風,提供了大量水汽及不穩定性,為形成大雨製造了條件。但內陸地區的東北風比數值預報的弱,未能南下至廣東沿岸,結果兩股氣流在香港以北相遇,為廣東東北部、福建帶來大雨,台灣更是重災區,部分地區兩日雨量超過1000毫米。

天氣預報不能百分百準確是一個事實,也不是用錢就可以解決的問題。甚麼時候出錯,出錯之後怎樣向公眾解釋,就成為關鍵。作為市民,氣象知識一般不高,相信天文台是最正確的做法。但完全依賴天文台而不留意天氣變化作出應變的話,當天氣不似預期而天文台未有將真相告訴市民,就會令市民不便甚至造成危險。另一方面,既然天氣預報會出錯,天文台也應學習面對,以科學角度解釋出錯原因,而不是轉移視線,才能維持天文台的專業性和認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