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及南中國海熱帶氣旋名字的變遷

熱帶氣旋是夏季熱帶海洋出現的天氣糸統,南北半球都會出現,而且有時會多於一個,因此為免在發放信息時造成混淆,有需要進行命名。

熱帶氣旋的名字通常以人名為主,並由A-Z 順序(中間可能跳去部分字母)。1999年及以前,西太平洋及南中國海熱帶氣旋名字由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制定(並負責命名),香港天文台自行翻譯為中文。圖一是1999年最後的列表,當中沒有Q、U、X開頭的名字。

2000年開始,負責命名的機構轉為從不使用熱帶氣旋名字的日本氣象廳東京颱風中心(RSMC Tokyo Typhoon Center)。而香港天文台(最近有派台歌的前台長)在颱風委員會上建議將熱帶氣旋名字由人名改為「具地方特色」的名,並邀請成員及區內受熱帶氣旋影響國家或地區共同提交名字。當中身為颱風委員會成員的新加坡沒有參與,而美國在西太平洋的米克羅尼西亞卻有份參與,於是變相美國提交了20個名字,連同共餘12個成員提交的120個名字,組成長達140個名字的名單。西太平洋每年約有25個熱帶氣旋需要命名,因此名單使用接近6年才需要重覆。中文翻譯需經中/港/澳/台四方同意才落實。

根據慣例,當熱帶氣旋吹襲某個國家或地區並造成嚴重傷亡及/或經濟損失,受影響的國家或地區可以提出除名的要求,以免名字再被使用時引起恐慌或傷痛。此外,假如名字在某個國家或地區出現爭議或衝突,亦可以提出除名的要求。每年西太平洋及南中國海熱帶氣旋名字除名及更新由颱風委員會負責統籌,經過24年後,不少名字已被更新。天文台剛於昨日公佈2024年9個新熱帶氣旋的中文名字(英文名字在3月已選出),見圖二的最新列表,當中帶 * 的就是新名字。

熱帶氣旋的命名原則是名字不應太相似,也不應跟其他海洋的熱帶氣旋名字相同或相似(以英文為準)。不過細心留意列表上的中文名字,你會發現很多「家族」,例如:

神族: 山神, 海神, 風神
艾族: 艾利, 艾濤, 艾沙尼, 艾雲尼
斯族: 海高斯, 奧麥斯, 塔拉斯, 馬力斯
琵族: 麗琵, 琵琶, 琵鷺, 薔琵 (還有薔薇)
克族: 洛克, 美莎克, 森拉克, 米克拉
帕族: 帕布, 帕卡, 韋帕, 查帕卡 (還有浪卡及桑卡)

此外還有其他,可參看表上的顏色。(有些還沒有標示,例如劍魚及鯨魚)

如果相似的名字是水平分佈,代表同一年出現的機會不大。但有些名字卻是垂直分佈,例如帕布、聖帕及韋帕;或森拉克、米克拉及美莎克,就會容易混淆。我不清楚中港澳的氣象機構有沒有注意這問題,不過由於翻譯來自英文,而英文本身並不相似,所以對其他非中文成員沒有太大影響。


Discover more from 香港地下天文台網誌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