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暴雨還是黃雨:香港暴雨警告不足之處

2024年5月4日早上,香港出現暴雨,東區、觀塘及西貢雨勢最大,曾於一小時內錄得超過50毫米雨量。西貢更於早上8時30分錄得一小時最高雨量143毫米。天文台在8時40分特別天氣提示中指出「過去一小時,將軍澳有特大暴雨」,然而未有定義特大暴雨是甚麼。

較早前我留意到天文台的分區雨量圖,100-150/150-200的毫米雨量色階改為100-140/140-200毫米,可能有隱藏意思。結果終於在天文台最新發表的網誌中揭曉:天文台在天氣術語中加入「大暴雨」及「特大暴雨」,分別定義為一小時雨量超過100及140毫米。然而,天文台的過去一小時分區雨量圖中仍然將40毫米以上雨量統一用黃色表示,無法讓市民知道更高雨量的分佈(天文台內部使用的雨量圖則有更多分級)。

我們先來了解內地及澳門的暴雨警告。

1. 中央氣象台的暴雨預警信號分為藍、黃、橙及紅色。
藍色:12小時內降雨量將達50毫米以上,或已達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續。
黃色:6小時內降雨量將達50毫米以上,或已達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續。
橙色:3小時內降雨量將達50毫米以上,或已達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續。
紅色:3小時內降雨量將達100毫米以上,或已達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續。

跟香港相比,內地的準則較寬鬆。而且當預料日雨量有25-50/50-100/100-250/250毫米以上,天氣報告會使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的字眼提醒公眾。

由於天文台使用一小時雨量來決定是否發出暴雨警告,這裡有一個潛在問題:假如大雨持續但不達標,例如每小時20毫米但下了10小時,總雨量達200毫米,足以造成嚴重水浸及山泥傾瀉,但天文台可能不發暴雨警告。

2. 澳門氣象局2020年9月1日修訂後的暴雨警告跟香港分級相同,分為黃、紅及黑三級,但發出的標準稍有不同:
黃色暴雨警告:過去一小時廣泛地區雨量達20毫米,且雨勢持續。
紅色暴雨警告:過去一小時廣泛地區雨量達50毫米,且雨勢持續。
黑色暴雨警告:過去一小時廣泛地區雨量達80毫米,且雨勢持續。

換句話說,澳門的黃雨準則比香港寬鬆,黑雨準則較香港嚴格。

雖然如此,根據過去幾年的觀察,只要有一個雨量站達標(或即將達標),澳門氣象局便會發出警告。例如5月4日紀念孫中山市政公園一小時錄得76.2毫米雨量,氣象局就發出黑色暴雨警告。即使是夏季北區的午後雷雨,也曾令氣象局連續多天發出黃色暴雨警告。

每年雨季,天文台的暴雨警告都會廣受批評。天文台多年來都堅持「廣泛地區」及「一小時雨量」,因此必須要多區(通常三區或以上)一小時雨量達標,天文台才會發出暴雨警告(紅色或黑色),在市民的角度當然太遲。而天文台內部有一個更詳盡的暴雨警告準則(包括15分鐘、30分鐘及1-6小時雨量)。如果可以使用30分鐘雨量作為發出暴雨警告的準則,將警告發出時間稍為提早,給市民提供「預警空間」(但暴雨警告時數及虛報率都會上升)。

天文台另一個廣受批評的做法是如何定義「廣泛地區」。但由於各區雨量站分佈不平均,「廣泛地區」達標有一定困難,因此就經常出現暴雨(特別是新界及離島區)但沒有發出暴雨警告的局面。如果參考澳門氣象局的做法,一區達標就發出警告,可以更能反映天氣情況,不過對社會民生的影響亦會較大。


Discover more from 香港地下天文台網誌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