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馬遜及麥德姆先後吹襲海南及台灣後,西太平洋又有兩個熱帶氣旋形成,並命名為夏浪及娜基莉。究竟熱帶氣旋是如何被命名的?
西太平洋及南中國海是全球熱帶氣旋活動最頻繁的地區,根據天文台統計,每年平均有30個熱帶氣旋形成,其中15個達颱風程度。現時天文台採用的熱帶氣旋分級如下:
分級 |
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力 (公里/小時) |
對應的 蒲福氏風級 |
熱帶低氣壓 |
62或以下 |
6-7 |
熱帶風暴 |
63-87 |
8-9 |
強烈熱帶風暴 |
88-117 |
10-11 |
颱風 |
118-149 |
12-13* |
強颱風 |
150-184 |
14-15* |
超強颱風 |
185或以上 |
16-17* |
*蒲福氏風級原為0-12級,部分地區(包括中國及台灣)修訂為0-17級
當熱帶氣旋增強為熱帶風暴時,為方便訊息發放會被命名。2000年前由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負責,以男女名字輪流命名。2000年開始改由日本氣象廳負責,名字由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西太平洋及南中國海14個成員國家提供,並不限於男女名字。台灣根據英文名字自行翻譯為中文,菲律賓則有一套本地使用的名稱。
除了統一命名外,個別國家亦會對熱帶氣旋進行編號。當熱帶氣旋形成時,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進行編號(例如01W)。而當熱帶氣旋進一步增強為熱帶風暴時,中國中央氣象台及日本氣象廳亦會進行編號(例如第1號熱帶風暴及1401)。
不過,不同氣象機構對熱帶氣旋中心風力評估不同,因此命名及進行編號的時間會出現差異。由於命名權由日本氣象廳擁有,其他氣象機構不得擅自命名,因此天文台的天氣報告有時會出現有名字的熱帶低氣壓或沒有名字的熱帶風暴。
延伸閱讀:
- 蒲福氏風級http://typhoon.ws/learn/reference/beaufort_scale
- 西太平洋及南中國海熱帶氣旋名字http://www.weather.gov.hk/tc/informtc/sound/tcname2019e.htm
Discover more from 香港地下天文台網誌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