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藤原效應

西太平洋是熱帶氣旋最活躍之地區。當同時出現兩個熱帶氣旋,就有機會彼此影響對方之路徑。

熱帶氣旋是能量的轉移,把熱帶地區的能量轉移到溫帶地區。在西太平洋,熱帶氣旋一般向西北方向移動,當越過副熱帶高壓脊進入西風帶時,西風帶內之強烈西南風將引導熱帶氣旋由西北改為向東北移動,這種現象稱為轉向。吹襲日本一帶的熱帶氣旋,移動速度可達每小時50公里或以上。

夏季及秋初,西太平洋熱帶氣旋活動頻繁,有時會同時出現兩個、三個甚至四個熱帶氣旋,彼此影響對方之路徑,出現打圈,向南移動,甚至出現吞併的現象,稱為藤原效應。

藤原效應的先決條件,是兩個熱帶氣旋相距少於2000公里並繼續接近。當熱帶氣旋呈東北-西南位置時,藤原效應最明顯。我們可以想像兩個熱帶氣旋組成一個啞鈴,彼此環繞一個中心點作逆時針旋轉。因此西南方之熱帶氣旋會向南再向東移動,東北方之熱帶氣旋則繼續向西移動。在逆時針旋轉的過程中,兩個熱帶氣旋維持大約固定距離,直至旋轉完成才會開始遠離。

假如藤原效應開始時兩個熱帶氣旋相距少於500公里,較弱之熱帶氣旋會被捲進較強之熱帶氣旋環流內。由於環流內吹單一方向的風(視乎不同位置吹不同方向的風),因此較弱之熱帶氣旋結構會受破壞,逐漸減弱並消散,最後只剩下較強之熱帶氣旋,這現象稱為合併。但合併後之熱帶氣旋強度不會因而增強。

近年影響香港之熱帶氣旋間中出現不尋常路徑,當中部分受藤原效應影響。其中當中最經典的莫過於1986年的颱風韋恩及1991年的颱風納德。兩個熱帶氣旋在南海及西太平洋徘徊多天,令天文台三次懸掛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西太平洋及南海出現多個熱帶氣旋並產生藤原效應之例子

日期 熱帶氣旋
2010年8月 獅子山、圓規、南川
2009年8月 天鵝、莫拉克、艾濤
2008年9月 薔薇、米克拉、海高斯
2007年8月 南海上的熱帶風暴、帕布、蝴蝶
2006年8月 瑪莉亞、寳霞、清松
2005年9月 蘇拉、達維、龍王
2004年8月 鮎魚、暹芭、艾利
2002年7月 查特安、夏浪、娜基莉
2001年7月 康妮、玉兔、桃芝

 


Discover more from 香港地下天文台網誌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Why don’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