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警告與天氣觸覺

天氣警告是否越多越好?香港市民有天氣觸覺嗎?

香港位於亞熱帶地區,四季天氣變化很大。每次惡劣天氣影響香港,市民都會留意天文台發出的警告,例如雷暴警告、暴雨警告、熱帶氣旋警告等。跟六七十年代相比,惡劣天氣造成的人命損失已大大減少,反而對經濟的影響更大。每次惡劣天氣過後,總有市民埋怨警告的不足,例如沒有及早發出,沒有反映身處地區情況等。

天文台部分天氣警告有一定局限性。雷暴的發展和減弱可以甚為迅速,影響的範圍可以非常小,因此天文台無法在數小時前發出雷暴警告,雷暴亦可能只影響局部地區。例如夏天午後新界出現雷暴,市區卻天晴酷熱。由於部分公共泳池於雷暴警告下暫停開放,因此可能出現天晴但泳池關閉的情景。此外,天文台發出暴雨警告時亦可能面對同樣情況:部分地區雨勢較大/較小,市民懷疑警告的可信性。

有建議指出天文台可否發出地區性警告。不過假如新界受暴雨影響,需要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但市區雨勢不大,只需要發出黃色暴雨警告,那麼新界的市民應否往市區上班及上學?市區的市民又應否往新界上班及上學?

隨著近二十年天氣警告數目增加,香港市民比以前依賴天氣警告,失去了對天氣的觸覺及本能。例如當酷熱或寒冷天氣影響香港時,只要留意身處地區氣溫,作出相應措施即可,不必等待天文台發出警告。以寒冷天氣為例,晚間新界氣溫往往比市區低幾度,由於市區未達寒冷標準,天文台沒有發出寒冷天氣警告,但新界市民不應因此鬆懈。以前漁民懂得觀看雲和風的變化預測天氣,隨著遙感科技進步,現在我們可以參考雷達圗和衛星雲圖預測天氣。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人類生活在大自然中,需要作出適應及配合,而不是埋怨惡劣天氣帶來麻煩,甚至投訴天文台沒有適時發出合適的警告,讓自己多一天假期。天氣每天都在影響我們的生活,過份依賴警告,失去對天氣的觸覺,其實很悲哀。看見天空烏雲密佈,不必天文台發出「下雨警告」也會帶把雨傘外出吧?


Discover more from 香港地下天文台網誌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Why don’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