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乾冬濕年」有多準?

十二月二十一日是冬至。中國人的傳統是「冬大過年」,香港也不例外,街市購物的人會比平日多,部分公司會安排員工提早下班,晚上市民與家人相聚過節。

Frost_patterns_2

在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半球南回歸線(南緯22.5度),北半球白天時間最短。不過冬至日香港的日出不是最遲,日落也不是最早。(參考香港最早的日落

老人家常說「乾冬濕年」,表示冬至日如果沒有下雨,農曆新年當天便會下雨。我們翻查天文台記錄,把天文台雨量為零或微量(即少於0.1毫米)的日子定義為乾,雨量為0.1毫米或以上的日子定義為濕。過去30年(1991-2020),「乾冬」佔27年之多,「濕冬」只佔3年,因此「乾冬濕年」的前半部假設九成機會成立。至於農曆新年當天,由於每年的日子並不固定,可以相差一個月,大氣條件有差異,直接比較其實意義不大;不過如果純粹當節慶日天氣比較的話,過去30個農曆新年「濕年」佔了12年,其中11年是「乾冬」、1年是「濕冬」,因此「乾冬濕年」的準確率只有11/27約四成。

乾年 濕年 總數
乾冬 16 11 27
濕冬 2 1 3
總數 18 12 30

表:1991-2020年冬至及農曆新年天氣統計(數據來源:香港天文台)

氣候學上,香港十二月受寒冷乾燥的大陸性氣流影響,天晴的機會較高;一月開始,溫暖潮濕的海洋氣流開始影響華南沿岸地區,天氣變得多雲間中有霧,適逢有冷空氣南下時,兩股氣流相遇便形成雲和雨,因此「乾冬」和「濕年」其實沒有直接關係。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