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中可能有熱帶氣旋形成

七月份,西太平洋高壓脊開始北抬西伸,香港轉吹東南風,有利熱帶氣旋進入南海。天文台1961-2020年統計顯示,七月份進入香港500公里範圍內的熱帶氣旋平均有1.32個(圖一),即每年平均至少有一個。不過要有熱帶氣旋形成,其中一個條件是要有跨赤道的西南風,即南半球的東南風越過赤道時,受地球自轉力影響轉為西南風。高壓脊的東南風與跨赤道的西南風結合才能形成熱帶氣旋。


ECWMF 長期熱帶氣旋概率預報顯示,在7月15至22日的星期內,西太平洋有熱帶氣旋形成的概率有20至30%(圖二),這個是一個中等概率;而參考天文台的 ECMWF 預報(14日預報,較官方網站只有10日為長),在7月17日南海及菲律賓以東都有低壓區形成;而GFS 預報在菲律賓以東較遠的西太平洋亦有低壓區形成。三個產品加起來顯示熱帶氣旋有形成的機會,值得留意。

而現時在加勒比海的熱帶氣旋貝麗爾 Beryl,早前強度曾達五級颶風程度,創下大西洋風季最早出現五級颶風的紀錄,較正常時間早了超過兩星期。貝麗爾由於環流較小,因此迅速增強,由熱帶低氣壓增強至三/四級颶風只用了42/48小時,亦引證了全球暖化令熱帶氣旋快速增強的個案增加的預測。

2022年開始,利用人工智能預測熱帶氣旋的發展迅速,現時已有至少6個模式在比拼,數值預報模式龍頭ECMWF 亦開始研究不同模式的表現,今年更推出不同人工智能模式的預報路徑(圖三),圖示如下:

AIFS: ECMWF 的 AIFS
SFNO: NVIDIA 的 FourCastNet
FUXI: 復旦大學的伏羲
PGUW: 華為的盤古
DMGC: Google 的 GraphCast
IFS: ECMWF 的數值預報

相信當西太平洋出現新的熱帶氣旋時,這產品亦會開放給公眾參考。人工智能模式預測熱帶氣旋有些特點要留意,可參考舊文章


Discover more from 香港地下天文台網誌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