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億

靜悄悄地,地下天文台主頁的瀏覽人次突破一億。

已經是十五年前的事。

1995年,互聯網初起,醉心於氣象的我,眼看互聯網上香港天氣資訊貧乏,於是自行架設網站,把自己多年心得公諸同好。那時網頁還是人手更新,每日早上八時和晚上八時,我抬頭望天,然後把觀天記錄輸入電腦,有時還要趕回家更新。

直至有天,我在美國的網站發現香港及東亞地區的天氣資訊,不過全是編了碼,於是就開始了編寫程式的生涯,地下天文台亦逐步走向自動化,先後提供香港地面及高空天氣報告、東亞地區高空天氣圖、酷熱/風寒/K指數及各國熱帶氣旋預報路徑圖等獨家資料。

其後的日子,地下天文台設立了討論區、天氣預測比賽、熱帶氣旋預測比賽等,讓一眾氣象愛好者聚首一堂、表達意見、彼此切磋。參加的朋友來自五湖四海,包括外國的氣象學者和預報員。在熱帶氣旋襲港的日子,討論區不乏精闢的討論和見解,地下天文台的專業地位亦慢慢建立。

最值得回味的日子當然是跟朋友一起上山下海追風,把錄得的數據、拍得的相片和影片公諸同好,此舉也開始引來傳媒訪問。我們還架設自動氣象站、閃電位置探測儀和大氣電場監測儀。拋磚引玉,不少學校也自行架設氣象站作教育用途,天文台最後亦把各區氣象站和閃電位置等數據公開。

近年我則轉向氣象普及教育,除應邀進行演講外,更有幸先後出版《做個醒目天氣人》、《香港天氣常識及觀測》、《天啊﹗我們都看得懂的天氣圖》三書,及成立了網誌《氣象‧人‧語》。2008年,我在九號風球的黃昏升格為爸爸,人生的優先次序得重新安排,不過我對氣象的熱情未減,仍然有不少計劃,只待東風來的一天。


1996年地下天文台版面


Discover more from 香港地下天文台網誌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

4 Comments

  1. alex

    看見96的版面,真是十分懷念! 當年我才上網,本身自少已十分喜歡研究颱風,
    當我發現地下天文台網站時,如獲至寶! 當年小伙子一名,雖說喜歡研究颱風,
    但始終對氣象也是一知半解,自從得悉地台網站,平均每日至少瀏覽一兩次,
    如遇颱風襲港,就多得不用說了。所以一億瀏覽次數中我也佔了2-3萬次^_^
    在這十五年來,從方台長及各方網友學懂了不少氣象知識,終身受用。
    我是和地台一同成長的,謹此向地下天文台致以祝賀,更衷心多謝方台長
    對氣象普及的貢獻。

  2. Law Ka Ho

    真的很懷念呢,記得當年討論區有一個條目是討論計數器的數字的,每踏進新的百萬時大家都會熱鬧一番。

  3. Cedric Lo

    在1997年才發現地下天文台,不知不覺間亦已13年了。正如alex及Law Ka Ho所言,地下天文台的確伴著我們成長。印象最深刻的是98年跟台長去大頭洲追風,初次感受強風至烈風十分驚訝。及後2001年八號波下再去追玉兔,都令人難忘。早期的聚會台長會把錄起的風暴消息播放,又搞過釣墨魚…等等。

    正如台長所言,成家立室以後不得不打嗜好從高處放下來。但亦相信有朝一日會東山再起。再次多謝台長多年來在地下天文台的努力,令大家有一個平台去互相交流。

  4. Isaac

    Can’t believe that’s already 15 years. Thanks for everything you’ve done to raise the awareness of weather in HK.

    Still remember the days of “Gopher”, “FTP” to find latest 6-hourly reports from JTWC. Then came the WWW. Satellite pictures, data, charts from many sources became readily available.

    People started to discuss instead of rely on the official channel. WXHK provided a perfect place for these discussion and a place to learn.

    WXHK was the start of a chain reaction that cannot be stopped.

    Thanks again. And I am sure WXHK will, in the next 15 years, evolve to be an even better place for Typhoon Chasers and Weather Enthusiast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