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熱帶氣旋警告系統的檢討

2006年8月3日颱風派比安吹襲香港,天文台以維多利亞港(維港)風力未有持續達到烈風程度為由不發八號風球,引起公眾廣泛討論以維港風力作為發出信號的參考指標是否切合實際情況。其後,天文台因應颱風派比安的經驗及市民提出的意見,全面檢討熱帶氣旋警告系統,把發出三號及八號風球的參考指標由維港風力擴大至由8個涵蓋全港並接近海平面參考測風站組成的網絡錄得的風力,並於2007年風季開始實施。

fig1
圖:現時之熱帶氣旋警告系統參考測風站網絡

當參考網絡中4個或以上的測風站錄得或預料錄得的持續風速達到強風(每小時41至62公里)或烈風(每小時63至87公里)且風勢可能持續時,天文台便會發出三號或八號風球。我們利用過去11年(2007-2017)引致天文台發出八號或以上風球之熱帶氣旋個案,分析及比較新制與舊制的達標率。

由於天文台於2013年以流浮山取代濕地公園作為參考站,個案分析將以流浮山錄得的風力為準。另外,根據天文台的技術報告,天文台總部及京士柏的烈風指標為13米/秒(每小時46.8公里)。

數據顯示,在所有八號或以上風球的個案當中,參考網絡中半數或以上的測風站錄得烈風(即「八中四」)的百分率只有30.4%,遠低於維港測風站出現烈風的60.9%,當中沙田、打鼓嶺及青衣島蜆殼油庫更從未錄得烈風,百分率均為0%,這三站的代表性存疑。

table1
表一:2007-2017年八個參考測風站於八號或以上風球個案中錄得烈風之次數

table2
表二:2007-2017年維港測風站於八號或以上風球個案中錄得烈風之次數

熱帶氣旋在香港以東或以西登陸,對香港的天氣帶來不同影響。 熱帶氣旋在香港以西登陸(即「西登」)時,香港風向由東北風順時針轉為東南風;熱帶氣旋在香港以東登陸(即「東登」)時,香港風向由西北風逆時針轉為西南風 。我們將個案分為「東登」及「西登」後,發現「東登」個案的「八中四」百分率只有11.1%,遠低於「西登」個案的42.9%,顯示參考測風站網絡的佈局未能有效反映偏西風烈風對香港的影響。

table3
表三:2007-2017年八號或以上風球「西登」個案中的「八中四」達標率與維港測風站錄得烈風的百分率比較

table4
表四:2007-2017年八號或以上風球「東登」個案中的「八中四」達標率與維港測風站錄得烈風的百分率比較

最後,數據亦顯示過去11年兩次發出之九號風球個案(2008年鸚鵡及2009年莫拉菲)均未達「八中四」指標,顯示天文台有需要檢討及調整參考測風站網絡的佈局,以更合適地反映香港普遍的風勢情況。

原文刊於: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80624/20430194


Discover more from 香港地下天文台網誌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