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氣旋的各種移動路徑

氣象學裡一個基本概念,就是天氣系統的尺度(scale)。尺度越大的系統,影響範圍越大,持續時間越長,準確預測的能力也越高。

熱帶氣旋的尺度只有數百至千多公里,受其他較大尺度的天氣系統影響,就如把乒乓球放入水流中,乒乓球將隨水流移動,此時的水流便稱為引導氣流(steering flow)。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簡稱副熱帶高壓或副高)的尺度達數千公里,較熱帶氣旋為大,就是供引導氣流的一個重要天氣系統。

熱帶氣旋在副高的南側或西南側形成並沿着副高的邊緣移動,因此副高的位置直接影響熱帶氣旋的路徑。冬季副高的脊線(即中軸)約在北緯15度,熱帶氣旋向西移動影響越南。六月脊線北跳,熱帶氣旋開始影響華南沿岸,香港進入風季。到了八月,脊線到達北緯30度,熱帶氣旋影響華東及韓國一帶。九月開始脊線南移,香港進入風季的第二個高峰期。到了十月,脊線回到北緯20度,熱帶氣旋又回復西進的路徑,香港的風季結束。

有時熱帶氣旋會突然改變移動方向,原因是受另一天氣系統影響,令引導氣流改變有關。例如於初夏及深秋熱帶氣旋移至副高西或西北側,遇上高空西風帶時,西風帶將成為新的引導氣流,令熱帶氣旋由原來西北路徑轉為東北路徑,稱為轉向(recurvature)。

九月開始,副高南移及東退,加上東北季候風南下,經常引致引導氣流不明顯,令熱帶氣旋移動緩慢甚至近似滯留(quasi-stationary),數值預報也朝令夕改未能準確預測。

當熱帶氣旋橫過山脈時,移動方向會出現短暫波動,甚至在山脈的背風坡形成副中心(secondary centre)。例如當熱帶氣旋橫過菲律賓時,移動方向可能由原來的西北偏西轉為西,橫過菲律賓後再轉回西北偏西。當熱帶氣旋橫過台灣時,受中央山脈影響,熱帶氣旋中心可能無法通過,在山脈的背風坡形成新的中心。

西太平洋是全球熱帶氣旋最活躍的地區,經常同時出現兩個或以上的熱帶氣旋。當兩個熱帶氣旋相距少於1200公里時,熱帶氣旋之間或會相互作用,影響彼此的移動路徑,稱為藤原效應(Fujiwhara Effect)。藤原效應在熱帶氣旋呈東北-西南位置時最明顯。兩個熱帶氣旋逐漸靠近,環繞一個中心點作逆時針旋轉,較強的熱帶氣旋旋轉較慢,較弱的熱帶氣旋旋轉較快,然後逐漸遠離。藤原效應發生時,熱帶氣旋往往出現向南、向東或打圈等不尋常路徑,預報相當困難。假如兩個熱帶氣旋相距少於500公里,較弱的熱帶氣旋更可能被捲入較強的熱帶氣旋環流內減弱消散,但較強的熱帶氣旋不會因此增強。

原文刊於: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realtime/article/20180728/58488927


Discover more from 香港地下天文台網誌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