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最熱?

大暑最熱?

soup

大暑是廿四節氣中較為人熟悉的節氣。當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每運行15度我們便定為一個節氣,於是得出24個節氣: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由於節氣是太陽曆,出現的日期頗為固定,一般在某日子前後一兩天(但農曆卻無固定日子)。大暑是夏季最後一個節氣,一般出現在7月22或23日,下一個節氣就是立秋。不過大暑真的是一年最熱的日子嗎?以下是香港天文台過去十年的紀錄:

 

年份 大暑日最高氣溫 該年最高氣溫
2010 30.1度(7月23日) 34.1度(9月1日)
2011 32.5度(7月23日) 35.0度(8月7日)
2012 32.4度(7月22日) 34.5度(8月28日)
2013 30.4度(7月22日) 34.9度(8月12日)
2014 32.9度(7月23日) 34.6度(8月1日)
2015 29.0度(7月23日) 36.3度(8月8日)
2016 32.9度(7月22日) 35.6度(7月9日)
2017 33.1度(7月22日) 36.6度(8月22日)
2018 31.2度(7月23日) 35.4度(5月30日)
2019 32.7度(7月23日) 35.1度(8月9日)

諺語有云「熱在三伏」。古人使用「干支紀法」來紀年、月、日和時。干是指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是指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和地支順序組合,便成為干支表:

Picture

所謂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初伏是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即表中有「庚」字的日子,每10天出現一次),中伏是夏至後第四個庚日,末伏是立秋後第一個庚日。今年三伏的日子如下:

初伏:7月16日
中伏:7月27日
末伏:8月15日

視乎立秋的時間,由初伏開始至末伏完結可以維持30天或40天(今年是40天)。近年香港流行在三伏期間進行「天灸」,據稱可以改善體質。三伏期間,地面吸收的熱量多於散失的熱量,因此天氣最熱。中國大部分地區每年最熱的時間都在三伏的日子內,北方地區因初秋開始降溫,最熱的時間通常出現在初伏;南方地區則通常出現在中伏;沿海地區由於海洋熱容量比陸地大,最熱的時間通常出現在末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