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壓槽與天氣

天文台預測香港下週會受低壓槽影響,天氣會變得不穩定及有雷暴。

低壓槽經常在春季及秋季出現並影響香港。在地面天氣圖上,假如某地區氣壓較四周為低而且分佈地區成長條形,我們稱為低壓槽。

天氣圖上的低壓槽(來源:香港天文台)

低壓槽與冷鋒相似,但冷鋒是由冷暖氣團相遇形成,有明顯的溫度差,而低壓槽南北兩側的溫度差未必明顯。冷鋒通常穩定向南移動,因此影響香港的惡劣天氣比較短暫,但低壓槽有時移動緩慢。當低壓槽徘徊於某地區時,往往帶來持續降雨,釀成水災。

春季開始,來自陸地的冷空氣減弱,來自海洋的溫暖潮濕空氣變得活躍並進入內陸,兩者相遇形成低壓槽。空氣由四周流入低壓槽,在低壓槽內上升,由於上升時氣壓下降,空氣膨脹降溫,空氣內的水汽凝結形成棉花般的積雲。當積雲向上發展至對流層頂時,稱為積雨雲。

積雨雲是帶電的雲,當發生放電現象時,稱為閃電,閃電時產生的高溫令空氣膨脹爆炸,產生的聲音就是雷聲。假如雷暴發生時正在室外,應立即停止所有活動回到室內,避免處理易燃物品、淋浴及使用電話。如未能回到室內,則應遠離大樹、電線杆等物體,及蹲下減少被閃電擊中的機會。我們可用以下公式計算閃電與我們的距離:

距離(米)‭ = ‬閃電與雷聲相隔時間‭ ‬(秒)‭ ‬x 330(米‭/‬秒)

留意閃電與雷聲相隔時間的變化,有助判斷雷暴是否接近或遠離中。

當低壓槽在內陸時,香港天氣溫暖潮濕,吹和緩南至西南風。隨著低壓槽迫近,風勢轉為清勁,離岸及高地可能達強風以上,天文台需要發出強烈季候風信號。當低壓槽橫過香港時,天色轉暗,風向由南至西南轉為西北並出現猛烈陣風,可將貨櫃等大型物件吹倒。漁民把這種現象稱為「西北石湖」或「打石湖」,對海面漁船及小艇構成危險。狂風過後,氣溫明顯下降,並開始有雨。

假如上升氣流非常活躍,暖空氣上升至大氣高層時,由於氣溫低於0度,空氣中的水汽結成冰晶。冰晶由於重量而下墜,但被上升氣流再次推到大氣高層,更多的水汽凝結,冰晶體積增大變成冰粒。這個過程不斷重覆,直至上升氣流消失或無法承受冰粒的重量時,冰粒便降到地面,稱為雹。

至於龍捲風,是由積雨雲底部伸展出來的旋轉空氣柱,形成原因與雷暴有關。空氣於雷暴中上升時,四周空氣向中心填補形成空氣柱。空氣柱未到達地面時稱為漏斗雲,到達地面時則視乎著陸點是陸地或海面稱為陸龍捲或水龍捲。香港的龍捲風多數為水龍捲,破壞力雖然不強,持續時間亦很短暫,但仍然對海面船隻構成危險。

天文台的天氣雷達對監測雷暴的發展和移動非常有用,市民可於天文台網頁觀看最新影像及動畫,自行評估戶外活動的風險。影像以不同顏色表示強度不同的雨區,其中黃色、紅色的區域表示大雨及雷暴,而紫色的區域表示落雹。影像的網址為:

http://www.hko.gov.hk/wxinfo/radars/radarc.htm?pv_mode=playback

One thought on “低壓槽與天氣”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